在家168 體重不會發發發

 這個「168」,是一種新的養生型態和飲食觀念,它的方法是:
 一天有二十四小時,不論你每天吃兩餐或是三餐,都要在八小時內統統下肚,其餘的十六小時,讓身體放空。

 過去一日三餐的習慣,如今發現對健康不見得有益,理由如下:

一、現在早已不是勞動四肢的農業時代,我們吃下去太多用不著的熱量,除了讓人發胖、發病之外,並不會發達或發財。因此引起的代謝疾病、惡性腫瘤、減重醫療……花掉了我們比飯錢更多的錢,以及健康!

  現代人的工作型態,大部分只需動動手指,透過滑鼠、鍵盤就能完成,即使像務農或搬運這些需要大量體力的工作,也有大型機具可以代勞。平日休閒也頂多按按遙控器或遊戲機,整天下來,也消耗不了多少熱量。

  「喂喂喂,可是我用腦過度啊!」有人肯定會這麼反駁我,因為用腦比體力活更累啊!真的是這樣嗎?我來問問:你能背出十組手機號碼嗎?你能記住所有家人的生日嗎?上一次和孩子談心,你還記得聊了哪些事情?工作上常用的專業資料,你都可以倒背如流嗎?……現在很多事情也不用花腦筋去記,打開手機電腦,要啥有啥。大腦每天平均消耗一天總熱量的五分之一,如今連這五分之一也用不完,科技再繼續發展下去,我們的腦袋早晚只能裝漿糊了。 

  所以不管日常工作是勞心還是勞力,和從前相比,其實都用不了那麼多的熱量。

二、每次進食,都會分泌胰島素,上下變動的幅度越大,就越想吃東西,情緒起伏也越大。

  進食一定會讓體內的胰島素增多。身體長期處在高胰島素的狀況下,引起糖尿病、肥胖症、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機率也會增加。所以多吃只有滿足口舌之欲,身體其他器官時時都疲於奔命的在工作。所以從這一點看來,過去有人提倡的「少量多餐」,反而對身體大大不利。 

三、2019年12月,美國最權威的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》(簡稱 NEJM)公佈多年來的研究,研究內容包括:如果拉長每餐之間不進食的時間,會有何種生理變化?換句話說,就是挨餓到底好不好?不吃東西的時段,可以稱之為「斷食」,研究結果發現,斷食是有好處的。這六大好處如下:

1.我們的身體終於有空,可以進行自我修復。

 每天人體會死掉上億的細胞,這些死亡細胞所產生的蛋白質,還有很多可以再利用,讓人體重組成新的胺基酸,回收再運用,這稱之為「細胞自噬」,是一種細胞更新的現象。同理,受損的DNA也能修復,這樣才能更健康。

 打個比喻來說,如果每天外務太多,沒空整理家務,再好的房子也會很快變成豬窩。「斷食」的一大好處,就是讓人體器官不必一直忙著消化食物,能夠有一段閒置時間,好好的進行重整、修復。

2.斷食能激發身體,形成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

Brain-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」(簡稱BDNF)。

 這玩意兒顧名思義,是一個護腦的神器,老老小小都需要它,能讓失智症、阿茲海默症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學習力下降、心情不爽、失眠、憂鬱……這些毛病全部閃邊站!

3.不吃東西,人體不分泌胰島素時,mTor(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蛋白)這種酶會下降,如此一來可以讓細胞年輕,能延壽、抗老化。這個現象不論在動物實驗或人體反應,效果都非常明顯。所以,少吃不但不會餓死,還能把你變成長生慢老的妖精。

4.斷食時,人體會開始改用脂肪當作燃料,所產生的酮體是更有效的能源,尤其對大腦和心臟更加有益。當然,在燃燒身體脂肪的同時,脂肪肝、肥胖症也 能一併得到解決。

5.燃燒脂肪和燃燒醣類相比,人體燃燒脂肪所產生的自由基更少。而發炎、老化、癌症都是自由基的傑作,這種讓人不自由又不自在的東西,還是越少越好。

6.綜合以上五項生理變化,讓身體每天都有除舊佈新的機會,那麼免疫力一定也會大大提升。對於免疫力過亢的疾病,例如:過敏、紅斑性狼瘡、類風濕性心臟病及關節炎、魚鱗癬、牛皮癬、克隆氏腸炎……等,斷食能夠降低過度反應的免疫系統,達到免疫力平衡的狀態。

 如果能把每天進食的時間壓縮到更短,斷食的時間就會拉長,這樣更好!因此,從「168」又延伸出「186」、「204」、「222」,斷食的時間從十六小時增加到十八小時、二十小時到二十二小時,最後如果能夠日中一食會更健康。


 我不會建議你立刻就把每日三餐改成一餐,畢竟各位施主還未成佛,因此各位還是循序漸進比較好,至於怎麼吃、吃什麼?請看以下三點:

1.每一餐要有一半的內容是蔬菜,深綠色的葉菜類最好。大量的纖維可以經由腸道中的厭氧菌,醱酵轉化成短鏈脂肪酸,提供人體5~10%的能量。短鏈脂肪酸可以調節免疫系統,提供體內益生菌營養,幫助腸黏膜發育完整,減少發炎及癌細胞分化增生。所以多吃大量纖維,好處不是只有大便一路順暢而已。

 除了深綠色蔬菜,菇類也是很棒的菜色,菇類特有的多醣體,是強化免疫力的武器。

 唯三要少吃的蔬菜是芥蘭、芥菜和青皮蘿蔔,這三種食物含有超高的維他命K1,每天維他命K1的攝取量男女有別,男性是120mcg,女性90mcg,它可幫助鈣質的吸收,保護心臟血管,以及促進凝血。正因為維他命K1有凝血的功能,如果攝取太多,豈不增加血栓的風險?血栓會造成腦中風、肺栓塞、心肌梗塞,這些都不是鬧著玩的。這三種蔬菜中,130公克的芥蘭,維他命K1就有1062mcg;100公克的青皮蘿蔔,有650mcg維他命K1;100公克芥菜,有419 mcg,都遠遠超出每天所需的攝取量。各位明白我為什麼反對了吧?

2.四分之一食物,要吃蛋白質和脂肪:肥肉比瘦肉更好,五花肉也行。雞蛋、牛羊豬、雞鴨鵝、海鮮等等,都屬這一類。

3.四分之一是醣類:飯、麵、饅頭、地瓜、南瓜、芋頭、皆可。不過別吃全麥和糙米,因為其中的植酸太高,不但容易過敏,而且會影響礦物質的吸收。

 真正的均衡營養分成兩種,可計算熱量的醣類、脂肪、蛋白質,以及沒有熱量的維他命、礦物質和水。大家常常以為,只要把醣類、脂肪、蛋白質的比例控制好,就是均衡飲食。卻不知維他命、礦物質雖然沒有熱量,但它們參與人體五千多種酵素的運作,影響更大!

 維他命和礦物質的種類非常非常多,不過,真正非吃不可的並不多,維生素A、維生素D3、維生素E、維生素C、酵母鋅、酵母硒、紅藻鈣、鎂、維生素B1、維生素B2、維生素B3、維生素B5、維生素B6、維生素B9、維生素B12及膽鹼等十六項最必需營養,照顧你全身的36兆個細胞,達到正常運作的水準。
  (這些營養對你有啥幫助?因為說明太長,怕大家看到睡著,如果想看詳細說明,請連絡吳老師。)


 挨揍鐵定不會讓人開心,但是挨餓卻妙用無窮,你要不要一起來挨餓,讓自己加入慢老妖精的行列呢?